Tether和Circle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从去年高峰降至86%,而这种趋势仍将持续。本文源自niccarter所著文章,由ForesightNews整理、编译及撰稿。(前情提要:Stripe官宣超过40项新升级:OpenIssuance平台允许企业一键发行稳定币、合作
OpenAI发布ACP协议..)(背景补充:AI支付的终局之战:Google、Coinbase与Stripe的三巨头博弈)Circle的股权估值达305亿美元。据报导,Tether(USDT发行方)的母公司正以5000亿美元估值进行融资。目前,这两大稳定币的总供应量高达2450亿美元,约占整个稳定币市场的85%。自稳定币产业诞生以来,仅有Tether和Circle始终维持着可观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均难以望其项背:Dai在2022年初市值高峰仅为100亿美元;Terra生态的UST曾在2022年5月飙升至180亿美元,但市场占比仅约10%,且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以崩盘告终;最具野心的挑战者是币安发行的BUSD,2022年末市值高峰达230亿美元(占市场15%),但随后被纽约金融服务局(NYDFS)强制关停。稳定币相对供应量占比(资料来源:Artemis)我能找到的Tether与Circle市场份额的最低纪录,是2021年12月的77.71%——当时币安USD、DAI、FRAX和PAX的合计市场份额较为可观。(若追溯至Tether诞生前,自然不存在其市场份额,但比特股(Bitshares)、Nubits等Tether之前的主流稳定币均未能留存至今。)2024年3月,这两大巨头的市场主导地位达到顶峰,合计占稳定币总供应量的91.6%,但此后便持续下滑。(注:此处市场份额按供应量计算,因该指标易于统计;若按交易金额、交易对数量、现实世界支付规模、活跃地址数等维度计算,其占比无疑会更高。)截至目前,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从去年高峰降至86%,且我认为这一趋势还将持续。背后原因包括:中介机构自主发行稳定币的意愿增强、稳定币收益“逐底竞争”加剧,以及《GENIUS法案》出台后监管环境的新变化。中介机构纷纷自主发行稳定币过去几年,若想发行一款“白标稳定币”(即基于现有技术框架定制的稳定币),不仅需要承担极高的固定成本,还必须依赖Paxos(一家合规金融科技公司)。但如今情况已完全改变:目前可选择的发行合作方包括Anchorage、Brale、M0、Agora,以及Stripe旗下的Bridge等。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部分处于种子轮的小型新创公司,已透过Bridge成功推出了自有稳定币——无需成为产业巨头,也能入局稳定币发行。Bridge联合创办人ZachAbrams在关于“开放发行”的文章中,解释了自主发行稳定币的合理性:例如,若你使用现成的稳定币搭建一家新型银行,会面临三大问题:a)无法充分获取收益以打造优质储蓄帐户;b)储备资产组合无法定制,难以兼顾流动性提升与收益增长;c)提取自身资金时,还需支付10个基点(0.1%)的赎回费!他的观点十分中肯。若使用Tether,几乎无法获得收益并反馈给客户(而当前客户在存入资金时,普遍期望获得一定收益);若使用USDC,虽可能获得收益,但需与Circle协商分成,且Circle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此外,使用第三方稳定币还面临诸多限制:无法自主决定冻结/扣押政策、无法选择稳定币部署的
区块链网路、赎回费可能随时上涨等。我曾一度认为,网路效应将主导稳定币产业,最终只会剩下一到两款主流稳定币。但现在我的观点已改变:跨链互换效率正日益提升,同一
区块链内不同稳定币的互换也愈发便捷。未来一两年内,许多加密货币中介机构可能会将用户存款显示为通用“美元”或“美元代币”(而非明确标注为USDC或USDT),并保证用户可兑换为任意选择的稳定币。目前,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和新型银行已采用这种模式——它们优先关注产品体验,而非恪守加密货币产业传统,因此会直接以“美元”显示用户馀额,后端自行管理储备资产。对中介机构而言(无论是交易所、金融科技公司、钱包服务商,还是DeFi协议),将用户资金从主流稳定币转移至自有稳定币,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原因很简单:若一家加密货币交易所持有5亿美元USDT存款,Tether每年可从这笔资金的“浮存金”(即沉淀资金)中获利约3500万美元,而交易所却分文未得。要将这笔“闲置资本”转化为收入来源,有三种路径:请求稳定币发行方分享部分收益(例如Circle透过奖励计画与合作方分成,但据我所知,Tether不会向中介机构分配收益);与新兴稳定币合作(如USDG、AUSD、Ethena发行的USDe等),这类稳定币本身设计了收益分成机制;自主发行稳定币,将全部收益内部化。以交易所为例,若想说服用户放弃USDT、改用自有稳定币,最直接的策略是推出“收益计画”——例如按美国短期国债利率向用户支付收益,自身留存50个基点(0.5%)的利润。而对服务非加密货币原生用户的金融科技产品而言,甚至无需推出收益计画:只需将用户馀额显示为通用美元,后台自动将资金兑换为自有稳定币,提现时再按需兑换为Tether或USDC即可。目前,这类趋势已逐渐显现:金融科技新创公司普遍采用“通用美元显示+后端储备管理”模式;交易所积极与稳定币发行方达成收益分成协议(例如Ethena透过该策略,成功在多家交易所推广其USDe);部分交易所联合组建稳定币联盟,例如“全球美元联盟”,成员包括Paxos、Robinhood、Kraken、Anchorage等;DeFi协议也在探索自有稳定币,最典型的案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