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协议东方制造,走进 DePIN 和背后的产业链

在Meme热潮暂时褪去时,Solana生态中的DePIN项目仍悄然生长。

然而,在深入观察这些项目时,我们发现了一个你或许不曾关注的现象:

虽然核心协议和项目们方多由欧美团队主导,但其发展,尤其是背后的硬件生产和节点分布,却与亚洲形成了深度依存关系。

西方协议,背后或许也离不开东方制造。

整个DePIN赛道,有多大程度依赖着亚洲的产业链?又有多离不开亚洲市场?

带着问题,深潮TechFlow与3位DePIN项目的创始人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分别是:

StarPower联合创始人Laser;

Jambo联合创始人James;

CUDIS联合创始人Edison;

在对话中,我们和三位DePIN项目的创始人谈到了供应链、亚洲市场和需求等问题,以及DePIN和Meme、特朗普政策的相关性。以下内容为我们对话后的文字整理稿,播客音频版也同步上线:

小宇宙链接: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c31eccb0167b8db9d306b6

Spotify链接: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wRdDh1k2GcxHJnYPJq9gG?si=3WcJz90GRJq5LsP3AsJ07g

背景与项目介绍

深潮TechFlow:首先请各位做一个自我介绍,以及当前项目的一些进展和情况。

Laser:

大家好,我是StarPower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我在2015年进入区块链领域,就职于万向和HashKey,做肖风先生的助理。2021年出来自己创业,因为希望做一些对现实世界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所以当时很坚定地选择了DePIN这个方向。

StarPower目前获得了来自AllianceDAO、Framework和SolanaVentures等机构的两轮融资,与Pump.Fun和MoonShot都是同一期的AllianceDAO学员。我们可能也是SolanaVenture投资的唯一一个EnergyDePIN项目。

James:

哈喽大家好,我是Jambo的联合创始人。我是中国人,但在非洲长大。

Jambo成立于2021年,当时想解决的是拉美、非洲、东南亚这些地区的金融痛点。因为这些区域的用户大多直接跳过PC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我们决定围绕移动端打造我们的产品和服务。Jambo的第一个产品是一款Web3手机,售价99美元,去年销量80多万台,覆盖了100多个国家。

Edison:

大家好,我是CUDIS的联合创始人。

CUDIS成立于2023年,它的成立源于我早年间做投资时的思考:既然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我们真正拥有自己的资产,是否也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我们掌控自己的健康数据?

我们希望让健康数据属于用户,只有向用户付费才能获取他们的健康数据。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推出了第一、二代CUDIS智能戒指,也获得了由DraperAssociates领投的500万美元首轮投资。

供应端:西方协议,东方制造

深潮TechFlow:市场上DePIN协议基本由西方主导,但协议背后的硬件产品制造和供应链,似乎并没什么人提。

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在智能设备制造方面都是领先的,因此你们认为,作为亚洲背景的团队,你们是否主要依赖于亚洲的供应链?具体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模式又是怎样的?

Laser:

Starpower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能源设备互联互通的平台。因此,我们并不关注一个产品到底由谁生产,而是专注于作为协议方,去与各类能源设备厂商集成。目前,中国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据了约80%的产能与市场份额,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并不直接参与设备生产,而是专注于协议层的集成与协作。

在这三个月中,我们的重点是推广兼容性储能电池,覆盖家庭储能和工商业储能两大场景。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的产品已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和欧洲市场。我们会为购买这些电池的用户提供额外的代币激励,核心思路是吸引真正有储能电池或光伏需求的用户,使他们在满足核心需求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激励。此外,我们还在开发针对工商业储能场景的解决方案,例如近期正在与杭州Deepseek园区合作,为其提供工商业储能配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都提到,AI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基础设施的支持。我们认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地区,能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只有先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支持AI的发展。

James:

如果你现在关注CoinMarketCap上的DePIN项目,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所有排名前十甚至前二十的DePIN项目中,大约90%以上的团队和创始人都来自西方国家,但与此同时,这些项目背后的供应链几乎全部依赖亚洲。

Jambo的运作模式与很多DePIN项目不同。很多硬件相关的DePIN项目通常需要长达六个月甚至一年的预售来筹集资金,然后再寻找厂商生产,最后完成发货。而我们则能够直接实现几十万甚至小几百万台手机的量产,这是因为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团队的优势。我们已经在深圳和东莞找到三家非常优秀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确保了硬件的高效生产和配件的稳定供应。而对于那些供应链不在中国的团队来说,我猜他们需要通过中间商等方式来解决供应链问题。

但从整体来看,DePIN的核心在于物理基础设施网络的去中心化。如果没有物理基础设施的支撑,就无法称之为一个DePIN项目。然而,目前大部分DePIN项目集中在美国(如HiveMapper、Helium、AkashNetwork等),很少有其他地区能够提供类似的服务。但我们却注意到,亚洲团队正在崛起,成为DePIN赛道的第二波全球力量。同时,亚洲的供应链优势也确保了这些项目的硬件生产和交付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深潮TechFlow:谈到Jambo做的手机,如何看待手机SIM卡和WIFI设备等与你们产品相关的东西?

James: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说实话,不管是手机、戒指还是其他设备,硬件本身作为一种进入市场的策略(hardwarego-to-marketstrategy),其实是非常不传统的。通常情况下,VC更倾向于投资软件项目,因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软件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这在任何投资指标上都更合理。

但是,我认为硬件在规模化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护城河”(MOS,MarginofSafety),同时也是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因为硬件的价值会随着网络效应的形成被放大。硬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比如帮助用户赚多少钱,或者帮助他们找到多少志同道合的社区成员。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以Jambo为例——我想这也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今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上个月在TGE中宣布的「将卫星发射到太空」的计划。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全球范围内的用户都能实现无缝连接。在加密领域,最大的瓶颈之一是可访问性和用户的上手体验,而硬件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直接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你能够拥有自己的硬件,所有的用户数据都会集中在你的系统中,你可以基于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就像微信最初是从即时通讯工具逐渐扩展到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一样。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在中国,你可以通过微信完成信用借贷;而在美国,任何一家银行或新兴金融科技平台都可以为你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在缺乏完善KYC体系的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手机号码实际上就相当于用户的信用体系和身份认证。对于我们来说,Jambo手机可能是很多用户接触到的第一个信用基础(creditbase)。通过硬件,我们可以收集到相关数据,并帮助用户接入更广泛的金融生态系统。这是巨大的优势。

因此,硬件的形式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其他设备。硬件的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手机这一载体。我们之所以选择手机,是因为它在我们的市场战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SIM卡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实现不再依赖SIM卡的连接方式。届时,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卫星直接连接到网络。

深潮TechFlow:谢谢。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穿戴设备。关于穿戴,各位有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是经验可以分享?

Edison:

我很认可James的观点——硬件是一道“护城河”,而软件虽然很轻易地就能实现一些单点功能,但却很难持续。

比如很多主流公司会在发现用户拥有健康数据的自主权后,不再提供健康数据的来源,这种时候硬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硬件的起量过程可能是渐进式的,但在市场迎来爆发点时,我们相信会看到指数级的增长。同时,这也很考验我们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尽管DePIN的概念最初是由西方提出的,但事实是,像Helium、HiveMapper等项目都在寻求东方硬件厂商和供应链的合作。

以我们为例,虽然最初并未针对亚太地区进行任何推广,但在产品推出后很快便吸引了大量来自日本、韩国等地区的用户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逐渐发现,整个加密行业中最大的购买力实际上来自亚洲,而且随着项目的发展,关注者和流量会来自世界各地。DePIN赛道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过去可能缺乏这种顺畅的渠道来抓住东西方融合的注意力,而这一赛道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

深潮TechFlow:我认为几位嘉宾的发言都强调了一个关键点:亚洲,尤其是中国,在DePIN赛道的生产和供应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StarPower的Starplug售价约为109美元,CUDIS的智能戒指售价为349美元,而Jambo的手机售价为99美元。你们产品的硬件成本是否因为亚洲供应链而得到了显著的节省?我很好奇这些产品的成本构成以及利润占比大致是怎样的。

Laser:

显而易见,在亚洲生产是全球范围内成本最低的选择。

目前,StarPower的硬件成本大约在50%以下。去年我听说Jambo手机售价仅为99美元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这是他们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上的强大实力。

而我们的情况则稍有不同。我们在TGE之前主要面向Web3用户,因此我们在早期硬件产品的设计和定价中赋予了更多的金融回报属性。除了硬件本身的功能外,我们也提供了较高的挖矿激励。

随着项目的逐步发展,我们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协议层,我们会逐渐淡化对硬件生产的直接参与,将更多精力放在协议的开发和生态的扩展上,而不是继续推出由StarPower自行生产并冠名的硬件设备。

比如未来的硬件可能会是由比亚迪、沃泰等厂商生产的电池设备,但这些设备会支持StarPower的协议。这种模式类似于Helium的生态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与第三方厂商的合作,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同时扩大协议的应用范围。

James:

成本永远是一个关键因素。其实Jambo在硬件销售上并不盈利,我们的策略只是实现盈亏平衡,因为现阶段我们更注重用户分发。这也是为什么Jambo第一代手机定价为99美元,而第二代虽然性能提升了三倍,但价格仍然保持在99美元的原因。

可以对比一下其他公司的运营模式。以Solana的Sagaphone为例,Saga第一代的定价在1,000美元左右,而转向中国供应链的第二代则降到了500美元。从中可以看出,许多西方公司也在不断迭代中逐渐认识到亚洲供应链对压缩成本的重要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亚洲的供应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即插即用”模式。与供应商合作并非仅仅通过几次线上会议就能完成。

要真正建立合作关系,需要深入工厂,与供应链的关键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尤其是许多亚洲供应链的负责人并不熟悉Web2或Web3的概念,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思维是“Web0”。

因此,沟通和谈判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Jambo为例,我们在初期说服三家供应链厂商投资Jambo,并同时对他们进行反向投资、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谈判过程。这是一个需要从零搭建的非现成的模式。

总体来说,这种文化差异可能是西方公司在利用亚洲供应链时进展较慢的原因之一。但毫无疑问,亚洲供应链的优势在成本和效率上是显而易见的。

Edison:

CUDIS最初349美元的定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这是因为公司在早期完全由我们自筹资金启动,我个人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即使在没有任何融资的情况下,这个业务仍然能够持续运转。换句话说,我们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盈利能力,能够产生利润,这样用户才能对公司的后续产品和服务有所期待。

中国的供应链不仅仅是成本优势,它还能提供同等价位上更优质的产品。

硬件产品的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的硬件行业已经与五到十年前大不相同。过去,可能只需要贴牌就能快速出货,但现在涉及到专利、设计和模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每个品牌和厂商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我们在过去两年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构建了自己的供应链整合体系,确保我们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具有竞争壁垒,难以被复制。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还体现在选择的多样性——企业可以根据品牌定位决定是开发高端产品、中端产品还是大众化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在其他国家,选择往往非常有限。事实上,目前全球智能穿戴设备的供应链几乎都集中在中国。虽然印度也有一些厂商,但产能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如果企业需要生产100万台设备,仍然需要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来实现规模化。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供应链集群效应使其在硬件生产和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无论是芯片设计还是工艺创新,中国的供应链生态都能持续推动硬件产品的更新迭代。而在其他国家,由于缺乏这种集群效应,供应链可能因客户数量不足而难以维持,进而无法提供新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因此,我认为在未来5到10年内,消费电子类硬件的生产和研发仍将主要集中在中国。

深潮TechFlow:有一个算是CUDIS友商的项目——Pulse,他们的团队主要来自印度,但Pulse的印度创始人却长期住在深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深圳的工厂保持紧密联系。

Edison:

确实如此。许多品牌如果想要做好产品研发,必须靠近供应链。我们也有团队常驻深圳,每天跑供应链和工厂,跟进新品开发的进度。

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离供应链足够近,才能真正了解哪些产品具有竞争力,哪些产品能够赢得市场认可。

尤其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用户是不会为其买单的。即使我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营销和广告投放,如果产品本身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也无法实现长期的市场价值——因此,核心维度还是产品竞争力。

需求端:DePIN的天然试验场

深潮TechFlow:亚洲用户有一些独特的行为特征,比如喜欢参与“撸毛”和打新这样的活动。在DePIN领域,你们还观察到哪些用户特征?产品目前在亚洲的哪些国家相对更受欢迎?

Laser:

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的目标用户群体。

StarPower在TGE之前,我们的目标用户更多是Web3原生用户。这类用户的需求相对简单,他们希望能够在项目早期参与,通过类似挖矿的形式获得与其投入相匹配的回报。

然而当项目TGE后,特别是与Web2的新能源厂商建立了连接后,我们的用户群体可能会逐渐向Web2用户扩展。

从人群分布来看,美国和欧洲的用户大约占三分之一,亚洲用户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也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韩国用户数量较多,占到约四分之一。剩下的用户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当前Web3用户占多数,当然也有少部分Web2用户会购买我们的产品,但这些用户的数量相对有限。

James:

在Jambo这边,我们将市场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美洲占比约为40%,东南亚及亚洲市场约为35%,非洲市场约为25%。在亚洲及东南亚市场中,用户分布主要集中在泰国、菲律宾和印尼,而一线市场则包括韩国、日本和中国,按此顺序排列。

从用户特性来看,我认为DePIN面临的最大批评之一在于用户的实际使用率。例如,我可能认识少数几个人在运行HeliumNetwork的节点,但我并不认识有人真正使用这个网络。这并不是对Helium的批评,而是一个行业普遍现象。

而亚洲市场的优势方面是这里的人流量和活跃度都非常高。以GameFi为例,2021年时的爆发式增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亚洲用户在接受新概念和新技术方面的速度往往快于美国用户,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竞争优势。

然而,如果要真正实现节点的运行和网络的实际使用,我认为新兴市场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这里,1美元的价值远高于发达国家。只要项目的代币经济学合理,既能激励用户运行节点,又能吸引用户使用网络,去中心化网络可能会更具吸引力。

Edison: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因为普遍的刻板印象认为欧美用户更关注健康和运动。

但从市场表现来看,亚洲用户对健康和运动的关注度同样非常高。在这方面,我们也受益于一些像StepN这样的项目。他们在亚洲市场的成功教育了大量用户。而在欧美市场,像Sweatcoin这样的项目在上一轮周期中也帮助用户建立了围绕运动和健康的认知。

目前,我们的主要目标市场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和英国。在这五个国家中,有三个属于亚洲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亚洲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市场推广和社区活动。

例如,在日本的WebX活动之后,我们专门组织了一场社区活动,有超过100名日本本土用户参与。由于大部分用户只会日语,我们还特意安排了翻译。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亚洲市场用户的高度活跃性。包括之前在推特上做的“SocialChallenge”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亚洲用户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并非“薅羊毛”用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综合来看,亚洲用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频用户,可能会参与一些“薅羊毛”行为;另一类则是具备较强付费意愿和能力的用户。

只要产品对他们来说有实际意义,他们是愿意为此支付费用的。这是我们在市场推广中观察到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我们未来在亚洲市场发展的关键方向。

深潮TechFlow:刚才听您说在日本市场做了一个marketing的活动,有很多的用户并不是Web3原生用户。在日本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Web3有很高的认知成本吗?你们怎么向一个完全不知道Web3的用户讲述关于Crypto和代币激励的事情,让他购买你们的产品?

Edison:

其实日本市场并不是我们主动推广起来的,而是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KOL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

他们注意到我们的产品,并且主动去转发了推特。同时我们当时也有一个邀请机制,用户购买戒指后可以邀请其他人购买并获得奖励。这个过程吸引了一些非Crypto用户的参与。

这些用户对产品的理解非常简单:购买戒指后佩戴,不仅能赚取一定收益,还对健康有帮助。因此,与这些用户会沟通更侧重产品的实际用途而减少Web3的部分。例如数据如何记录、为什么这些数据属于用户自己,以及未来这些数据可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这是硬件产品的一个显著优势,代入感让用户更容易接受产品。

接下来,用户可能会进一步询问产品的具体功能,例如智能戒指和App结合使用的原理以及奖励的来源。我们只需向他们说明奖励机制的运作方式以及背后的逻辑即可。相比过去向用户解释比特币以太坊或Solana等底层技术时的高沟通成本,现在有实物产品的支持,用户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

深潮TechFlow:刚才提到硬件产品对于圈外用户有直观的吸引力,但目前圈内用户似乎更热衷于Meme。相比之下,DePIN并没有像Meme一样激发用户的热情。

在当前Meme火热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如何看待DePIN赛道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否会有被Meme夺取流量和资金的压力?

Laser:

当前这一轮Meme热潮,其实让我联想到上一轮的NFT热潮,甚至更早的ICO热潮。

尽管每一轮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类似的现象总是会出现。与此同时,我个人的感受是,尽管DePIN在全球范围内并未达到“非常火热”的程度,但在西方市场它已经成为主流讨论话题之一。

DePIN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落地并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而Meme虽然短期内可能每天能吸引数万甚至十几万的用户,但这些热度往往是短暂的。

实际上,这一轮Meme热潮的兴起让我想起了我们去年在Alliance孵化项目时的经历。当时Alliance投资了Pump.Fun等项目,而那个时间点Meme类项目还未成为热点。这种投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共识的选择。而无论是Web3投资者还是行业从业者,如果希望找到真正的机会,就必须敢于选择非共识的方向。

因此,我认为DePIN赛道的项目——无论是我们还是其他团队正在做的事情——都是对社会产生实际价值的努力。虽然目前DePIN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我相信今年会成为DePIN的重要发展之年。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James:

我非常赞同Laser的观点,每个现象背后都有自己的叙事逻辑,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关于Meme,我想提出一个问题:MemeCoin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比如,“自由世界最有权力的人”特朗普也推出了自己的MemeCoin,这实际上让大家看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发行一个Token作为进入市场的策略。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一个尚未融资的新项目方,都可以通过公平发行(FairLaunch)等方式来启动自己的代币。

那么,DePIN又是什么?它需要通过代币的分片化(Fractionalization)来激励和奖励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节点和参与者。这与MemeCoin的简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MemeCoin热潮的兴起,一方面确实可以看出它吸引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注意力。无论是两个月前的AIAgents、DeFAI,还是其他热门概念,现在都无法与MemeCoin的热度相比。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许多新的创业者和公司提供了启发——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发行代币来作为进入市场的策略,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硬件或其他形式的市场策略。

因此,我认为未来可能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DePIN赛道新公司涌现出来,它们可能会借鉴这种代币发行的策略来启动项目。这让我对DePIN赛道的未来发展感到非常期待。

Edison:

当前的Meme热潮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而Meme只是这个周期中的一个大浪潮,这股热浪会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就像上个周期非常赚钱的OpenSea也早已没有了当时的辉煌。对我们相对来说十分幸运一点是,我们选择了Solana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去发展业务,这也算是踩上了热点吧。

从传播逻辑来看,Token的传播力大于软件的传播力,而软件的传播力又大于硬件的传播力。

作为一家拥有硬件产品的公司,我们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如果我们在未来发行了自己的Token,围绕Token所做的事情会更容易扩展到更多的用户和群体。

我们从不否认Meme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沟通成本在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加密领域,觉得这个行业很有趣,并愿意尝试新的东西——这不是威胁反而是一种机会。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追逐热点,我们只是要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在下一波机会来临时可以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深潮TechFlow:虽然大家不是专注于MemeCoin,但有没有可能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比如,是否可以尝试将DePIN与MemeCoin结合起来,甚至推出一个与DePIN设备相关的MemeCoin,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广自己的DePIN产品和生态。

Laser:

对,我们做的这个事情确实稍微有点难懂,我可以先讲一下我们的整体逻辑:有很多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光能)在接入电网,并带来了很大的波动性。比如光伏发电,白天的发电量可能会超出当地的用电量,而晚上则为零。它对于电网的波动是非常大的,这就是目前全球电网最头痛也最难解决的问题。

同时,最近这两年有各种各样的AI,各种各样的算力,算力的终点其实就是电力——对于电力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供给和需求两端对电网的压力很大。因此诞生了一个市场需求:虚拟电厂如何削峰填谷?说白了你就像是一个蓄水池,如何把在用电需求低的时候把多余的电量存起来,并在用电需求高的时候把储存的电量放出去。这件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难,所以我们就是想用Web3来做这件事情。

但是如果说我们对用户讲这么复杂的事情,用户可能直接转头就走了。

所以我们会从产品角度出发,比如这个插座能帮你省一些电、储能电池能帮你节约一些电,这样就更简单直接一些。当然最终这件事情的成功可能还是要靠web2、传统的市场和人群。就像Jambo在拉美、非洲这些地方面向的大部分人都是web2。

James:

就像Laser刚才提到的一样,这确实很有趣。如果你直接向用户讲述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比如“我们可以帮助你优化技术流程”,用户可能会立刻转身离开。

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学习的前提是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件事情。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很少会主动承认自己对某些事情不了解。这种心理障碍使得直接推广复杂技术变得非常困难。

此外,CUDIS在日本市场通过KOL来推广产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这种分发效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比如代币空投、交易竞赛或抽奖活动等。这些有趣的活动能够吸引用户加入系统,并通过奖励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

成功的Web3营销策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向用户传递一个清晰明确的核心信息,让用户知道你们的产品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其次,通过激励机制(例如奖励和空投)吸引用户;

最后,建立用户对产品的信任与期待。这种方式不仅能吸引用户,还能让他们持续参与并成为生态的一部分。

Edison:

其实CUDIS对这一块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我们不会专门去打造一个“MemeCoin”的方向,但我们确实与许多“MemeCoin”项目有过合作,与这些“MemeCoin”社区合作确实可以创造很多有趣的活动和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自己组织活动还是提供支持,我们都愿意参与。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围绕用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从定位上来说,“MemeCoin”项目主要关注文化、注意力以及用户参与度的需求,而我们则更聚焦于解决用户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这两者并不冲突,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策略。

深潮TechFlow:刚才提到了Trump政策,这是否会带给DePIN更多的机会?此外,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支持性的政策出台,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个赛道的发展?

Edison: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肯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美国总统发行加密货币,这本身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全球宣传。如果仔细观察特朗普及其副总统万斯在过去一年的政策方向,可以发现几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一是加密货币,二是人工智能,三是能源。这些方向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联,尤其是AI和能源常常被绑定在一起讨论。

目前美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电网老化,但同时AI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非常显著,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如果美国希望维持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解决能源基础设施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特朗普政府在“Stargate”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德克萨斯州建设新的发电站和储能设施,以支持AI和其他高耗能技术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对于DePIN赛道是一个重要的助力。尤其是AI和能源问题的热度帮助我们节省了对很多风险投资机构的“教育成本”,我们不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解释行业的意义,他们甚至会主动找到我们进行交流。

James:

其实我觉得特朗普的政策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不仅限于DePIN赛道,实际上可以延伸到任何加密货币领域,甚至是科技股等其他行业。比如特朗普在1月15日推出了“TrumpCoin”,无论你是哪个赛道的项目,流动性都会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特朗普及其团队未来的政策动向,尤其是这些政策是否会吸引更多大型公司进入加密货币领域并加深布局。同时,对于项目创始人来说,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应该专注于持续build。如果宏观环境能够跟上,那么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Edison:

总统亲自发币,其实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只要合规合法、合理,任何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这种行为不仅本身具有标志性意义,还能吸引更多不了解加密货币的人进入这个领域。

在这种影响力之下,我们最终会受益于新进入市场的人群所带来的流量、关注度以及潜在的购买力。当然,这些新用户中有些会留下,有些可能会离开,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整个加密货币社区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大,生态也会更加完善。

至于更长期的政策环境,比如四五年后全球政局变化或领导人更替,我们无法完全预测。但目前来看,围绕加密货币消费者和去中心化产品(如DePIN)的政策虽然还未完全制定,但整体趋势会更加友好。

深潮TechFlow:在Meme不断降温的大浪潮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有基本面的项目,而AI和DePIN都是这样的项目。我们相信DePIN赛道在今年还是很值得关注的,会有越来越多优质项目被看到。

时间所限,我们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在此十分感谢三位关于赛道、产业链和市场趋势的观点和洞见,我们下期播客见。